首页 > 思政专栏 > 正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求职就业之不足与改进
2017-12-10 20:42:10   来源: 点击: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张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且涨幅明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之一。
                                表一:2001年-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2001年-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单位:万人)
年份 人数 年份 人数
2001 114 2010 631
2002 145 2011 660
2003 212 2012 680
2004 280 2013 699
2005 338 2014 727
2006 413 2015 749
2007 495 2016 765
2008 559 2017 795
2009 611    
            
   就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而言,精英教育阶段的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稀缺资源——“就业岗位多,择业范围宽,就业压力小”,而现阶段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社会精英岗位数量有限,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十分不足甚至严重短缺,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由计划经济下的“宠儿”变成普通求职者,同样要参与到社会竞争之中。这种骤然改变,使得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就业观念未能与时俱进,不能正确看待并接受客观实际,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与动荡,急需提高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求职就业时的不足
(一)创业创新热情高涨,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国家政策对“创业创新”的大力扶持,大大激励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特别是比尔·盖茨,张朝阳,杨致远,李彦宏等“创业英雄”书写的一篇篇“创业神话”,让很多大学生甚至在在学期间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但实际情况是,许许多多的创业激情与梦想,真正走进现实的却为数不多。
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将创业更多的视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而不是将创业作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创业的动机不够纯粹,使得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或者是否已经具备创业条件,准备思虑不周,容易导致创业的失利。
(二)对就业问题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整体性认识
    对面临求职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很多人觉得似乎关心提纲挈领似的文件、政策,不如关注某一岗位来的实惠,总是认为白纸黑字的条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殊不知,伴随着就业形势、政策的逐步推进与完善,众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之路已然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不关注这些就业相关的法令、政策、指导意见,很可能导致自己的相关信息相对落后,影响发展。例如,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就业市场政策2就业准入政策3宏观调控政策4派遣接收政策。其中,有关派遣、接收的相关政策,即使年年重点讲解,但仍旧时常被忽略。有的学生,将档案自人才市场提出后一直保存于个人手中,造成档案移交的困难;有的学生毕业后长达两三年之久始终未办理落户手续,往往因买房、结婚登记等实际需求受影响才发现这一疏漏。
(三)脱离客观环境,盲目制定个人就业标准
    职业定位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就业成功标准的制定,用于自我衡量、感知就业的状态与成效。而这一标准的制定与职业理想的确定又不无联系,通过“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什么让自己最有成就感”“做什么会让自己痛苦”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探索并确立职业理想,是很多大学生的软肋之一。       在一档大型求职真人秀节目中,来自北京某高校会计专业的一名大三女生,把自己的求职意愿定位于“在外企做会计”,理由是“非常喜欢外企的工作环境”。显然,这位同学的职业定位流于表象,有失本质,既不能正视自身与现实的差距何在,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原动力”,最终该名同学在节目中几乎大败而归。就业目标定位不当、就业成功标准制定欠妥的问题在众多的大学生中绝不是个案性的存在。
(四)不能客观全面看待人职匹配
    根据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目前,“人职匹配”的基本理念已经广为了解并接受,但也存在这样的误区:
1.把“匹配”简单等同于“一一对应”
    有不少大学生认为面对求职单位时要面面俱到的介绍、展示甚至标榜自己,这种看似坦诚的行为,言外之意是过于强调“全面展示自我”,甚至要求用人单位接纳全部的自我。显然,这样的同学对职场于个人、职业于个人的意义、要求、作用等方面的认识还停留在想当然的阶段。
2.盲目追求“好”工作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职业的某些优势值得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但即便如此,也要保持清醒理智的思考能力,因为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某一真理化的岗位或职业,过于看重职业特性,忽略自身实际特质,将使得职业发展受阻。
(五)从业风险估计不足,职业规划缺少弹性
    目前来看,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的、可行的,但是职业规划的发展路径颇为单一,往往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挫折、弯路不做设想,可想而知,这样的规划不具备“抗击打能力”。而将来一旦出现些许变数,很可能会因此手忙脚乱。
二、促进就业的改进措施
(一)积极面对,自主规划,立足长远,不断积累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理论知识的不断推进与普及,求职就业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一论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同其本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及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因素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每一个求职者在求职、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定位,进而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而进行的分析和测定,以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而兴趣、特点、职业能力等等,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发掘、锻炼、强化才会有效果的。因此,不妨以职业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涯,很可能会收获颇丰。
(二)树立合理标准,加深自我认知,制定特色规划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需求。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将随之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高端技术创新人才。有数据显示,仅2012年,就有680万应届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并以每年近700万人的规模不断增长。由此可见,找准自己的职场地位对于规模庞大的职场生力军是必需的,是紧迫的。能够正视自身实际,做有针对性的规划、定位,对大学生稳定就业、长远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三)正确看待“人”“职”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从三方面进行理解:
1.要明确“相互适应”既是绝对,又是相对
    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划定了若干“专业领域”,以各个领域为模块,拼接组
合,进而推动了社会生产。没有什么人无所不能,也不会有什么来者不拒的岗位,人与职之间总要相互磨合,各有取舍,才能实现匹配。
2.要明确人与职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以往经验证实了不进则退。人与职各自为变量,又相互作用影响,因此要人职两方面不断评估、反馈、修正,审时度势,加以修整。
3.要明确人与职是一组双赢共同体
    人与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从业人员会推动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其走势;另一方面,某一职业的前景态势又会作用于从业人员,进而左右个人的职业发展。两者进退同步,共生共长。
(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及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高等校园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完成角色转换:未成年人→成年人,部分无责任者→完全有责任者,社会财富消费者→社会财富创造者。做好了这些转变,才能从细节上主动培养自己的良好职业素养,才能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两方面不断能力,为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求职就业 大学生